(十七)(廣東)
①從醫學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發身體的疲勞和不適,對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傷害。
②60分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會引起人的厭煩。假如在超過70分貝噪音的環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鎮靜劑或安眠藥。當然,75分貝的噪音算中等級別,它能影響人的思維和情緒。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們雖然比較短暫,但其激烈程度可以嚴重干擾人們的生活。例如:摩托車在行駛中的噪音可以達到100—110分貝,其強度超過電鋸鋸木發出的聲音;搖滾樂隊的某些演奏可能產生140分貝的噪音,它大大超過噴氣式飛機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時產生的轟響。科學實驗表明,超過115分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嚴重的煩躁和不安,這種情況相當于癲癇病發作時的一系列大腦變化;面對160分貝的噪音,
動物有可能死亡。
③雖然我們生活在喧鬧聲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覺。人的耳朵有一種“掩蔽”功能,能
自動清除環境噪音,而把那些我們感興趣的聲音突現出來。因此,我們能聽見站在人群中或
公共場所的人對我們的講話。耳朵還能將講話人的聲音分離出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環
境噪音。但這只是大腦的一種“應對”技巧,噪音已經絲毫不漏地進入我們的聽管和神經
系統,其后果是,強烈和長時間的噪音會破壞聲感受細胞上的纖毛。這些纖毛就是我們的
“傳聲器”,隨著它們的逐漸被破壞,我們甚至可能失去聽覺。長此以往,耳鳴和心悸將接
踵而來,并且身體的平衡系統也會因此而遭到破壞。從國際上的一些統計數據可以發現,生
活在喧鬧地區的一部分居民的聽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差。在美國64-75歲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聽力;在意大利這個比例達到了18%,是40年前的兩倍。據一些國家征招新兵的人介紹,現在有聽力缺陷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選自(科學世界)第4期)
1.本文主要說明了 (限10個字以內)。
2.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第②段內容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答:
3.第③段劃線句子表明人們的聽力 ,運用的說明方法有 、
、 、 。
4.下列句子中,刪去加點詞語后對原句意思表達影響最小的一項是 ( )。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們雖然比較短暫,但其激烈程度可以嚴重干擾人們的生活。
B.耳朵還能將講話人的聲音分離出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環境噪音。
C.搖滾樂隊的某些演奏可能產生140分貝的噪音。
D.面對160分貝的噪音,動物有可能死亡。
(十八)(湛江)
①在我國大陸最南端,湛江雷州半島徐聞縣西海岸,有一個聞名全國,被譽為“水族大觀園”的珊瑚自然保護區,區內的珊瑚礁綿延20多公里,面積達2000公頃。據專家研究,珊瑚礁已有近萬年的發育史。
②徐聞西海岸一帶岸礁眾多,海水清澈,水溫、鹽度穩定,非常適合珊瑚蟲的繁殖生長:多年來當地一直十分注重生態的保護,保護區內的珊瑚種類繁多,達五十多個品種。其中軟體珊瑚有千年佛、白汽泡、雞冠花,硬體珊瑚有角星、海腦、扇形,等等。
③當艷陽高照,風平浪靜的日子,乘著小船在珊瑚叢上面緩緩滑行,猶如在一片美麗的叢林中漫游,那密密麻麻的鹿角、牛角、羊角幾乎探出水面,觸手可及。還有散落在“叢林”中的“翡翠”、“瑪瑙”,形態各異;時穩時現的“鮮花”,橙黃藍白紅,煞是可愛,美不勝收。不時還可見五彩繽紛的魚兒與游船一起穿梭漫游,構成一幅奇異的海底風景畫。
④珊瑚礁群向來被海洋學家稱為海上“熱帶雨林”。它占海洋面積不到0.2%,卻棲息了1/4的海洋生物,供養著9萬多種魚類。我國的海南島沿岸本來有中國最大的珊瑚礁群,歷史在十萬年以上,但因過度開發,僅10多年有的地方已成了海底廢墟。而徐聞的珊瑚礁群作為目前祖國大陸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自然生長區,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觀光者。為了永遠給子孫后代保留這一片天賜的生態自然景觀,當地政府已制訂了以保護為前提,結合生態和環境旅游的利用計劃,要讓這一顆明珠永遠閃亮在祖國大陸南端的西海岸邊。
1.文中為什么稱珊瑚礁群(區)為“水族大觀園”和“熱帶雨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①②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徐聞珊瑚自然保護區?
答: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從寫作手法或語言運用特點的角度對第③段的表達效果(特點)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末段寫海南島珊瑚礁群受損的事例是為了說明什么?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北海)
①資源短缺的表現之一,是可耕土地資源不足,糧食生產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于是,許多人紛紛發出警告:地球將無法養活超過100億的人口。然而,一些樂觀的人士反對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他們認為,雖然陸地上可耕地的開發已近極限,但地球還有廣闊的海洋可供開發,大海完全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
②當然,海洋所能提供給我們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糧食——大米、小麥和玉米等,而是廣義的糧食——其他的能夠滿足人類營養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學家指出:僅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每年的生長量就已相當于目前世界小麥年產量的15倍。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可以為人類提供足夠的蛋白質。其實,把藻類敘談食品,我們并不陌生。僅以我國沿海來說,人們比較熟悉的可食用藻類就有:褐藻類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馬尾藻;紅藻類的紫菜、鷓鴣菜、石花菜;綠藻類的石莼、滸苔等。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其中僅海帶一處,目前年產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狀態提高了2000多倍,可見增產潛力是多么巨大!
③除海藻類,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有人作過計算,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們捕撈出來,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
④至于海洋中眾多的魚蝦,則更是人們熟悉的食物。盡管近海的魚蝦捕撈已近極限,但我們還可以開辟遠洋漁場,發展深海漁業。例如南極的鱗蝦,每年產量可高達50億噸,我們只要捕獲其中的1億——1.5億噸,就比當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魚量多出1倍以上。何況,在深海和遠洋中還有許許多多尚未被我們充分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潛力是不言而喻的。
⑤綜上所述,說大海是人類未來的糧倉,一點兒也不夸張。
1.海洋給我們提供的糧食和傳統意義上的糧食的區別是:
。
2.第②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答: 、 、 。
3.文章第②段中加點的一句說:“它們在人工的精心養殖下,產量正在不斷翻新”,請
在文中找出與“翻新”一詞對應的例子:
4.第③段中畫線的“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一句是否可以刪掉,為什么?
答:
5.請你為上文安一個恰當的題目(不要超過10個字)。
答:
(二十)(內江)
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⑴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藥廠。用什么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⑵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然而騾不能繁殖后代,那么,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我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
⑶除此之外,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⑷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后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⑸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好處?
答:
2.第⑴段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列出兩種說明方法并舉例加以說明。
答:
3.第⑸段運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是 ,這段中支撐“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句子是
?
(二十一)(瀘州)
風是空氣流動的表現,是我們地球上最常見的自然現象。然而,你聽說過太陽也會刮風嗎?
太陽風是一種來自太陽的物質流。這種物質雖然與地球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 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 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當然,太陽風的密度與地球上 的風的密度相比,是非常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 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 子。太陽風雖然十分稀薄,但它刮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地球上的風。在地球上,12級臺風的風速是每秒32米以上,而太陽風的風速,在地球附近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地球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
太陽風雖然猛烈,卻不會吹襲到地球上來。這是因為地球有著自己的保護傘——地球磁 場。地磁場把太陽風阻擋在地球之外。然而百密一疏,仍然會有少數漏網分子闖進來,盡管 它們僅是一小撮;但還是會給地球帶來一系列破壞。它會干擾地球的磁場,使地球磁場的強 度發生明顯的變動;它還會影響地球的高層大氣,破壞地球電離層的結構,使其喪失反射無 線電波的能力,造成我們的無線電通信中斷;它還會影響大氣臭氧層的化學變化,并逐層往 下傳遞,直到地球表面,使地球的氣候發生反常的變化,甚至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地殼,引起 火山爆發和地震。例如,1959年7月15日,人們觀測到太陽突然噴發出一股巨大的火焰 (它就是太陽風的風源)。幾天后,7月21日,也就是這股猛烈的太陽風吹襲到地球近空時, 竟使地球的自轉速度突然減慢了0.85毫秒,而這一天全球也發生多起地震;與此同時,地 磁場也發生被稱為“磁暴”的激烈擾動,環球通信突然中斷,使一些靠指南針和無線電導航 的飛機、船只一下子變成了“瞎子”和“聾子”……
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只是乘虛而入的漏網分子所為。由此可見,在無所阻攔的行星際 空間,太陽風的威力有多大了。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 。
2.簡要回答:為什么把來自太陽的物質流稱為太陽風?
答:
3.太陽風如果來到地球,會造成哪些破壞?(至少三方面)
答:① 。
② 。
③ 。
4.文中加點的“一般情況下”能否刪去?為什么?
答:
5.本文第二段主要運用的兩種說明方法是 、 。
(二十二)(資陽)
⑴目前世界上第一臺光腦已由歐共體研制成功,這是一臺全光數字計算機,其運算速度比電腦快一千倍。
⑵光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基本一樣,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電子;光互連代替了電子導線互連;光開關、光三極管、光存儲器、反饋裝置和集成光路等部件,代替了電腦中的電子硬件;用光運算代替了電運算;用非馮·諾伊曼結構代替了馮·諾伊曼結構;從而使光腦中的功能為電腦所望塵莫及。
⑶光腦具有超并行性。目前最新的并行處理電子計算機常具有NⅪ的并行性,其結構和運行極為復雜,速度和精度也相當低。光腦則不同,它具有NXI的并行性,具有并進通信和并行處理能力強,可用簡單的運算去處理大陣列的特點。
⑷光腦可在接近室溫條件下具有超運算速度。電子的傳播速度每秒只能達到593公里,而光子的速度每秒30萬公里,因此利用光在光纜中互連通信要比利用電子在互連的導線中通信減少大量的時間,提高了運算速度。同時超高速電腦的計算器件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而光腦則可以在接近室溫下進行超高運算也在于光的頻帶遠大于無線電波和微波,具有極大的信息存儲量,存儲量可達108位。
⑸光腦抗干擾能力強。光腦靠光子傳播信息,光電子沒有帶電荷,對其他鄰近的光子和電子毫無影響。所以光信號不僅不相互干擾,而且可以與電子控制信號交叉,此外光腦容錯性能好,具有與人腦類似的容錯性,系統中某一元件損壞或出差錯時,并不影響到最后結果。
1.這段文字說明的對象是
2.簡略回答光腦同電腦相比具有哪些優勢。
答:
3.這則短文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答:
4.第4自然段從哪兩個方面介紹了光腦在接近室溫條件下具有超運算速度的?(2分)
一方面從光腦的
另一方面從光腦的
5.“光腦和電腦的工作原理基本—樣,所不同的是光子代替了電子”一句中,“基本”用得準確是因為
6.根據你平時的積累,說出兩個高科技產品的名稱。
答:
(二十三)(桂林)
水之經典
⑴世上麗水秀水晶瑩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翰之水,多的是,在我看來,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這兩處:都江堰和九寨溝。
⑵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強悍奔騰的水如何層層疊疊化為生命的涓涓細流。飛奔如獸、桀鶩不馴的江水,經過都江堰,立刻將仰天長嘯變為 ,將浪濤如山變為 ,將兇猛如火變為 ……出寶瓶口流入內江,立刻呈現一派水光瀲滟的情景,讓人嘆為觀止,看到水的柔勁、可塑和萬難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動。那是一種將絢爛歸于平淡,將剛勁寓于柔順,將一時融于永恒的生命。
⑶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從天上流入人間,如何從神話流入現實,如何將自己化為一種哺育人類、灌溉莊園的生命。
⑷都江堰的水,是一種入世的現實的水。
⑸看九寨溝的水,看的是寧靜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鏡海、長海、珍珠灘……每一個湖泊都是那樣清澈透明、纖塵不染。孔雀的藍色,藍得讓人心醉,讓人如同看到教堂洗禮用的圣潔露水,如同聽到教堂管風琴演奏的圣母頌,而不敢有絲毫雜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間居然有純潔美好真誠和透澈的凈,就在這遠避塵囂而靜靜地存在。
⑹那水幾乎一動不動,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紛繁變幻,將污染、噪音連同人心泛起的種種污濁的泡沫一起拋向天空和大地。它獨自堅持著自己的貞操,不動絲毫漣漪,不染絲毫塵俗,將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錦,將天上的薄云麗日、山嵐清風,將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樹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懷中,映得那么明凈,如同脫胎換骨一般,玉潔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塵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風騷矯情、浪聲虛名、欲火利海……起碼不敢在這里抖擻,而被這水洗卻大半。
⑺九寨溝看水,看的是水如何從人間流向天上,如何從現實流向神話,如何將自己化為一種啟迪人類、凈化心靈的藝術。
⑻九寨溝的水,是一種出世的藝術的水。
⑼日本黑田孝高在《水五則》中的第一則說:“自己活動,并能推動別人的,是水。”第四則說:“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前則,可以送給都江堰的水;后則,可以送給九寨溝的水。
1.第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第⑴段畫線句按常理應斷句,你認為應該加入什么標點符號?作者為什么不加標點?
答:
3.給第⑵段文中空白處依次選擇恰當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A.喃喃細吟 珍珠四溢 柔情萬縷
B.柔情萬縷 珍珠四溢 喃喃細吟
C.珍珠四溢 柔情萬縷 喃喃細吟
4.為什么說“都江堰的水,是一種入世的現實的水”?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回答。
答:
5.與第⑼段中“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一句相照應的是第 段的內容。
6.你如何理解“水之經典”中“經典”一詞在文中的含義?
答:
7.文中所寫的都江堰之水和九寨溝之水各有性格,你更喜歡哪一處的水?為什么?
答:
(二十四)(桂林)
生命與氣候
⑴你能想到嗎?千百萬年以來,地球氣候是由地球的兩大生命王國——動物界與植物界的斗爭所決定的。動物吸進氧氣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主要吸進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氣。二氧化碳為溫室氣體,因此可以立即得出結論:動物能使地球升溫,而植物則使地球降溫。如果哪一方占上風,那么地球就會面臨溫室效應或又一次嚴寒期。
⑵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炸”時期,到處都是將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的節肢動物,它們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今天的20倍,所以當時的氣候極其溫暖。
⑶但是,植物進行了反擊。化石顯示,4.5億年前,含有木質素的植物首次出現,木質素使細胞堅硬,這樣植物就得以長大,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樹木。隨著全球的植物大量生長,毫無約束的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吸取著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減少,而不能吸收木質素的、饑餓的節肢動物對此無能為力——地球進入了嚴寒期。
⑷動物又通過進一步進化進行了回擊,主角是白螞蟻和恐龍,它們學會了如何食用木質素,如何繁榮昌盛。它們粗重的呼吸及對植物的破壞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高達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區酷熱而潮濕,又恢復了溫室效應。
⑸然而植物并沒有被消滅。在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災難而徹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這一機會再次反擊,突破點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現。青草本身不會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軟土,軟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實上,草地生態系統含有的二氧化碳比森林生態系統還多。
⑹過去約4000萬年來,大量草地布滿全球,取代了許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帶。在草地的影響下,地球逐漸降溫,終于在200萬年前進入冰川期。
⑺大約1萬年前,由于人類活動的顯著增強,使地球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來,地球的溫室效應愈來愈明顯。
⑻也許,地球上的整個生物圈就像我們所熟知的生物個體調節其體內環境那樣,不停地調節著地球的大氣環境,使氣候能適應地球上生物生存進化的需要。換句話說,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動地調節環境,而不是在被動地適應環境。果真如此,數十億年的氣候變遷不僅僅是太陽或地球的原因,生物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參與其中了。
(選自《科技日報》,有改動)
1.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 。
2.本文主要采用的說明順序是 。
3.你認為文章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寫出兩種,并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答:
4.第⑻中加點的詞語“也許”能否刪除?為什么?
答:
5.本文中,植物吸收或保存二氧化碳有哪些方式?請分列出來。
答:
6.作者說:“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動地調節環境,而不是在被動地適應環境”,你認為正確嗎?請聯系生活實際加以說明。
答:
(二十五)(河南)
宇宙飛船的“避火衣”
⑴我國“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在2003年10月的順利發射升空與安全返回,是我國載人航天的歷史性突破。它從天外“下凡”——返回地球,過程復雜,場面驚心動魄。
⑵當宇宙飛船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進入大氣層時,飛船的外壁與空氣劇烈摩擦,產生極大量的熱,在距離地面60公里左右的稠密大氣層區域,其表層溫度可以達到1000~3000攝氏度,整個機身變成一個熾熱耀眼的火球(就像我們常見到的火流星一樣)。進入距離地面80~40公里區域時,由于周圍空氣在高溫下電離,宇航員與地面的無線電通訊會暫時中斷,進入“黑障區”,就連雷達也無法發現它的蹤跡……
⑶飛船返回艙中有宇航員和珍貴的儀器資料,必須保證它順利通過大氣層安全返回地面,必須為它研究制造一件“避火衣”。
⑷由于宇宙飛船只使用一次,科學家為它(A)精心設計了一件奇妙的“避火衣”,它(B)是用“瞬時耐高溫材料”制成的。這(C)是一種由特殊纖維材料或多孔顆粒加上有機物組成的低導熱復合材料,這一層材料的厚度經過精心計算設計,在宇宙飛船不同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
⑸當飛船返回艙由太空“下凡”通過大氣層,與空氣劇烈摩擦產生大量的熱量時,這件“避火衣”就會“引火燒身”,自己先燃燒起來,其中大量的有機物會發生化學分解和汽化,帶走極大量的熱量。更奇妙的是,“避火衣”在燃燒自己的同時,還形成一層厚厚的多孔炭化層,緊緊地附著在返回艙的外壁,這一炭化層具有極好的隔熱效能,在它嚴密的包裹下,能有效地防止外界熱量傳入艙內,使返回艙中的溫度保持在35攝氏度以下,保證了宇航員的安全。
⑹這種自我犧牲的一次性“避火衣”設計十分巧妙,結構相對比較簡單,重量就比較輕,成本自然也就比較低,具有雙重奇妙功能,使宇宙飛船順利“下凡”,為宇航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請根據文意,概括宇宙飛船“下凡”時的“驚心動魄”的場面。
答:
2.第⑵段中有兩處使用了括號,這兩處括號中的內容在表達上分別有什么作用?
第一處:
第二處:
3.第⑷段中三個加點的詞在文中分別指代什么內容?
A.它: B.它: C.這:
4.文中能體現“避火衣”“自我犧牲”特點的詞語是 。
5.從文中看,宇宙飛船的“避火衣”具有的“雙重奇妙功能”是什么?
①
②
(二十六)(沈陽)
(1)在浮冰成群的南大洋棲息著南極鱈魚、松浮魚、蛇齒魚、南極多斑魚等100多種魚類。這些魚魚體小,一般體長只有25厘米,生長速度緩慢,多數系底棲性魚類。
(2)人的血液在-0·56度就會凍結,一般魚類也大致相同。但是,冬天生活在南大洋中的魚類卻能經受-2度左右的低溫而安然無恙。海水的冰點約為-1·85度,為什么南極魚的血液在這一溫度下卻不會凍結呢?原來,在這些魚的血液中存在著一種抗凍糖蛋白。有趣的是,一到夏天,隨著海水溫度的上升,這些魚的腦垂體將會自己調節,使血液中不再產生抗凍糖蛋白。
(3)7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費爾教授從南極的一種鱈魚的血液中,分離出8種分子量不同的抗凍糖蛋白,發現它們不同程度地具有使水難以凍結的本領。科學家經過實驗表明,如果將被凍糖蛋白從南極魚的血液中除去,那么它的血液與一般血液沒有多大區別,也會在同樣的溫度下結冰。
(4)抗凍糖蛋白是一種相對分子質量非常大的物質,即使溶解的質量稍多些,摩爾濃度也是非常低的,而血液基本上仍舊保持著相同的張力。那么,為什么抗凍糖蛋白的濃度如此之小,卻能使血液的凝固點發生這樣大幅度的下降呢?顯然,這一事實用傳統的“溶液的凝固點降低理論”是無法解釋的,費爾教授認為,這是因為抗凍糖蛋白分子能擠入互相靠近的兩個細胞的間隙中,從而阻止了冰晶體的生長。即抗凍糖蛋白分子向冰晶體方向移動,使凝固點大幅度降低。
1.本文說明的內容是 。
2.本文第(2)段劃線句采用了 、 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
3.本文第(3)段加點的字“經過實驗”不能去掉,為什么?
答:
4.指出本文的說明順序: ,并用波浪線在原文劃出說明對象特征的句子。
5.水的冰點是0度,在第(2)段中提到“海水的冰點約為-1·85度”,為什么?根據你掌握的知識,結合選文找出能解釋這一現象的依據。
答: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