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2-25 17:45:55
3、對偶:使語言簡練工整。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例1:四十年別井離鄉,雁沓魚沉;五百個月缺月圓,夢縈魂牽。例2: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6、引用:說明文、記敘文: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趣味盎然。在議論文中,作為論據可以增強語言說服力,使論證更加充分。
例1:唐代詩人李白曾經寫道“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滿洛城。”
7、設問:作用:強調問題,引起人們注意,啟發人們思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8、反問--起強調作用,增強肯定(否定)語氣。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呢?例2:“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造了人類世界嗎?”
9、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
例1: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例2: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例3: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10、對比:突出強調其中某一對象的特點。
例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11、反復: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12、反語: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例1:(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較、對比、襯托、反襯、烘托、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筆和鋪墊、前后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1、象征(托物言志):通過詠物來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體植物、動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將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現為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運用眼前之物,寄托深遠之意。
2、襯托:以他體從正面、反面兩個角度陪襯本體。作用:突出本體的××特征。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作用:鮮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通過描寫具體生動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場景,表達作者某種真摯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5、先抑后揚:先否定或貶低事物形象,爾后深入挖掘事物特點及內在意義,再對事物予以肯定、褒揚,作用:突出強調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側面(間接)描寫:側面烘托出該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結構更加集中緊湊,表達更為簡潔精練。
直接和間接描寫方法結合運用,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或景物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
7、伏筆和鋪墊:作用:內容前后照應,情節嚴絲合縫。
8、照應:記敘文:使文章渾然一體,整體感強,突出主題。
議論文:強化××論點。散文:反復地抒發××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聯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
作用:豐富文章內容,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性格更鮮明突出,情節更生動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作用:為塑造形象、表現服務。使讀者接受美的陶冶。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