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09 14:02:14
(1)目的:加強封建統治,鞏固統一。
(2)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政治上: 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A最高統治者稱 皇帝;B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C地方上:推行郡縣制 。
②經濟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作為通用文字)、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 。
③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④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省),東至遼東(今遼寧省))。
統一東南嶺南地區,興修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
⑤思想上:焚書坑儒。
3、鞏固——西漢:
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
①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主父偃的建議);建立刺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監視地方官吏、豪強)。
②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的建議)
③文化上:在長安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以儒家的五經為教材。
④經濟上: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 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完善——隋唐:
(1)隋朝: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2)唐朝:
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科目。
5、加強——北宋: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2)政治上:在中央,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權辦法,削弱相權的辦法。
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行三年一換;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
(3)經濟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6、發展——元:創立了行省制度。
(1)目的:為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
(2)內容:
①在中央設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事務,下設六部;設樞密使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②在地方上:A、設行中書省;B、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C、元朝在西藏設宣政院,掌管西藏的軍民事務。(西藏正式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轄最早就始于元朝)
【監察知識鏈接】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并入新組建的國家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就是反腐敗工作機構,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
歷代王朝也很重視對各級官員的監視和監察:
●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監察百官。
●西漢武帝在地方上建立刺史制度,由刺史監視地方官吏、豪強。
●北宋在各州府設通判,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
●元朝在中央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糾察百官善惡。
7、強化——明清:
(1)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
①政治上:在中央,廢中書省、廢丞相、權分六部;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分封諸子為王,監控地方,鞏固皇室。
②軍事上: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把軍隊調動和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
③司法上:設立廠衛特務機構。(標志著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
④思想上:八股取士。(危害:不講求實際學問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聰明才智;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造成了近現代中國科技的落后。)
(2)清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
①政治上:康熙時設立南書房;雍正帝時設立軍機處;乾隆帝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它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②思想上:大興文字獄。
(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8、結束:—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三、歷代王朝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地方、思想方面的具體措施
【拓展延伸】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矛盾和影響分析:
1、基本矛盾和發展趨勢
一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其發展總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最后被廢除。
二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其發展總趨勢是地方權力不斷收歸中央,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2、 影響:
(1)一方面,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