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0 14:00:51
觀點3:明清科舉制僵化了。
論述: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僅限于四書五經,陷入僵化,變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即考生必須按按指定觀點作答,并且文體分為八個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觀點。大部分讀書人為應考,成天攻讀四書五經,鉆研八股,而不講究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只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從而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觀點4:制度必須與時俱進。
論述:科舉制創立初,考試內容較多,而且形式多樣,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確實使中央政府籠絡了許多人才,造就了許多科舉出身的賢相。但到了明清時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內容僅限于四書五經,觀點由朝廷指定,并且文體統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舉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舉制度因為其不能適應對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廢除,因此說,制度必須與時俱進,才會具有活力,不斷完善和發展。
八(古代建筑與傳統文化)
①隋朝大運河,趙州橋
氣勢磅礴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貫穿五大水系,跨長2000多千米,比蘇伊士運河長10倍,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2014年6月大運河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百尺高虹橫水面,一彎新月出云霧”;橋身兩側的欄桿、欄板還有雕刻有石獅和龍形等花紋,十分生動精美----“石獅不語觀天下,游龍巡水界疆域”。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它的設計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筑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觀點:大運河 趙州橋是驚世之作。
論述:隋朝的大運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上,貫穿五大水系,跨長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趙州橋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橋,它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筑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
結論:大運河與趙州橋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結晶,體現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力。
②(長城和故宮)
中國建筑具有悠久得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以長城和故宮為例……明長城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重點設防地段多用磚石砌筑,內填泥土石塊,工程堅固,形制結構更趨合理。不但在重略要地加修雙城乃至多道城墻,還在長城險要處構筑空心敵臺,既能“內衛戰卒”又可發炮射箭,大大提高了長城體系的整體防御功能……故宮更是“在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作品”,它的建筑形式雄偉、莊嚴,而且嚴謹、和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級建筑群,是東方藝術建筑的結晶。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觀點:明長城與北京故宮是我國古代建筑的杰作。
論述:明長城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形制結構上更加堅固合理,整體防御功能大大提高;故宮建筑形式雄偉、莊嚴,而且嚴謹、和諧,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家高級建筑群,是東方建筑藝術的結晶。
結論:明長城與北京故宮是我國古代杰出的建筑,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和富有創新能力的象征。
③(文學,思想,中醫,科技)
觀點:豐富而優秀的中華文化遺產澤被后人。
論述:商周時期的甲骨文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根,戰國時期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東漢時期編著的《傷寒雜病論》有著深遠的世界影響。此外,還有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自西漢時成為我國傳統主流思想以來,對人類的發展有著 重要意義,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等。可見,中華民族曾創造了許多優秀文化,并得到流傳,澤被后人。
九(閉關鎖國·滅亡)
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事,安于現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
觀點:閉關鎖國必致滅亡
論述: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閉關自守,不與外國往來;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只限定廣州一地的通商。這種盲目的排斥外來東西,人為地將自己和外界隔絕的政策,最終導致自己的落后挨打。
結論:人為隔絕導致落后,閉關鎖國必致滅亡。
中國近代史部分
十(中國固步自封)
在中國社會緩慢地發生變化的同時,出現了《海國圖志》等著作。可惜的是,在當時,對這兩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會因炮聲震撼而驚醒,中國社會卻在炮聲沉寂后又昏昏睡去……
觀點:解放思想是革舊鼎新的關鍵。
論述:鴉片戰爭后,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如魏源等開始睜眼看世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但由于封建統治者的固步自封,這些醒世之作收效甚微;而我們的東鄰日本卻付諸實際,通過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擺脫民族危機,走上發展富強的道路。
結論:固步自封只會導致停滯不前。
十一(閉關鎖國)
17世紀中葉,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宣告資本主義時代到來之際,大清王朝最終戰勝腐朽的明王朝及農民起義軍;但清朝不是資產階級勢力的代表,因而建立的社會只能是一個新的封建王朝。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發展趨勢。標志著封建社會發展鼎盛時期的“康乾盛世”,絕非資本主義化的歷史進程,它是中國封建社會集大成的代表。于是,它拒絕了傳入的西方文明,把中國遠隔于世界潮流之外。中國與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差異。
——摘編自李治亭《康乾盛世與西方文明》
(1)材料中,當英國正進行資產階級革命時,取代明朝的清朝統治者卻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
(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感悟。
參考答案(1)閉關鎖國。
(2)觀點:閉關鎖國導致落后挨打。
論述:清朝統治者空前強化皇權,實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從而阻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健康發展;由于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因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中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十二(鴉片戰爭)
材料:戰爭結束后,當得知英軍已經撤出長江,道光皇帝的第一個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軍。清政府的軍政大員彈冠相慶,有人形容當時文武百官的狀態:“大有雨過忘雷之意。”中國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點,魏源編撰的第一部系統介紹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國圖志》,第一次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帶著理性救國的態度,寫出了第一代“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國家前途的思考。然而,這卻是一次無聲的吶喊。1840年炮聲,無法驚醒與一個沉溺于自己深厚傳統的天朝迷夢。第一代探索者的聲音,是這樣微弱,變革連萌芽都沒有產生就已結束,歷史的悲劇在第一降臨時,人們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劇重演時人們才會感到切膚之痛。
——摘編自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復興之路·千年局變》
(1)材料中的“戰爭”指什么戰爭?
(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
參考答案:(1)鴉片戰爭。(2分)
(2)觀點:固步自封是清朝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
論述: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朝統治者不能吸取失敗教訓,不能虛心向西方學習,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與變革,沉溺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國仍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導致中國社會遠遠落后于西方。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清軍又是一敗涂地。
十三(洋務運動)
西方列強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敗,使中國少數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再次重新考慮他們傳統的準則和政策。他們的對策是所謂的“自強”運動。這一詞語本身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在19世紀60年代,用來指通過移植西方的機械制造來保護中國文明。在這一點上,中國的領導者這時已準備超越軍事范疇,廣泛地將鐵路、輪船航線、機械工廠和應用科學包括在內。這一“自治”運動注定要失敗,因為它所基于的基本設想是荒謬的。
觀點: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論述: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內外交困。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等。但洋務派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并沒有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在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
結論: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泉州質檢卷)觀點: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論述:洋務運動“師夷長技”,聘請外國專家,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創辦了一批近代工業,如江南制造總局、漢陽鐵廠等,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近代化的進程。1880年10月,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同時設立電報學堂,這是中國近代電訊事業的開始,推動了中國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從而深刻影響了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綜上所述,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十四(辛亥革命)
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先生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觀點:①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②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歷史巨變。
論述: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此,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
結論:辛亥革命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③辛亥革命促使民主思想的傳播。
論述: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社會也出現了一系列新景觀,如剪發辮、改稱呼、著西裝等,中國社會向近代化進一步邁進。
結論:辛亥革命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
十五(紅軍長征)
據統計,中央紅軍長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決戰,有235天用于白天行軍,有18天用于夜晚行軍;整個長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軍37公里;共翻越了18條山脈,其中5條山脈終年積雪;渡過了24條河流;穿越了11個省;占領過大小62個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的封鎖包圍;從瑞金出發時有8.6萬人,到達陜北時,僅剩6500人,平均每行進1公里,就有3至4名戰士壯烈犧牲…….
觀點:紅軍的長征是艱苦卓絕的。
論述:1934年4月,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紅軍將士爬雪山、穿草地,還要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進行殊死戰斗,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付出巨大犧牲的情況下,終于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
結論:長征是紅軍將士克服千難萬險的偉大壯舉.
十六(抗日戰爭)
70多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贏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這一勝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是民族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觀點: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民族復興的轉折點。
論述: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改變了中國任憑列強宰割奴役、瀕臨亡國的歷史;抗日戰爭第一次實現了全民族的抗戰,喚醒并振奮了民眾與民族精神;抗日戰爭的勝利也為中國贏得了應有的國家尊嚴,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結論: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轉折點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