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整理 2020-03-11 17:06:22
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根本原因: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一方面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了初步發展,但與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非常落后;另一方面農奴制的嚴重阻礙還表現在農奴沒有自由,使資本主義工業缺乏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還有沉重的封建剝削下,農奴無力購買工業品,影響國內市場的擴大。)
直接原因:殘酷的封建剝削激起廣大農奴的反抗,農奴暴動頻繁,沙皇統治面臨危機。
目的: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鞏固貴族統治。 ﹡前提:不損害地主的利益。
過程: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進行廢除奴隸制的改革,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內容: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解放”農奴;收取份地贖金)(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意義: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次改革雖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蝴蝶結分割線二、日本明治維新
。ù藭r中國正在進行洋務運動,與此性質相同的還有中國的戊戌變法)
背景:①閉關鎖國、落后的封建國家,天皇大權旁落,幕府將軍掌握實權;
、1853年西方勢力入侵,激化了國內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級武士開始接受西方先進技術和思想,主張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統治,并取得成功。
根本原因:封建幕府的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倒幕運動(時間:1868年)主力軍:中下級武士。
內容: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目的:富國強兵,發展資本主義,擺脫民族危機。
成功原因: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派掌握較大實權;倒幕派掌握政權后,全面有效的改革。列強忙于鎮壓亞洲其他國家革命,無暇干預。
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啟示:改革社會中某些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因素,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只有以奮進的精神實施改革開放,吸取先進文化、科技,才能使一個民族實現自強。改革是推動國家繁榮、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吐故納新,才能充滿活力。
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有何異同?
相同點:
性質:都是自上而下的統治者的改革。 方式:都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
作用: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社會性質 局限性:改革不徹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結果:都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不同點:
(1)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農奴制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而且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
(2)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裝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維新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
(3)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試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成敗原因
從國際環境上看: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從改革阻力上看:日本阻礙改革的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經被推翻,而中國的頑固派掌握實權,力量強大;
從領導力量上看:日本倒幕實力派領袖進入政治核心,握有實權,而中國的光緒帝沒有實權;
從群眾基礎上看:日本重視利用群眾力量,社會基礎好,而中國的維新派沒有發動群眾力量,社會基礎弱。
政治是要靠軍事來支持的,明治天皇靠人民從幕府手中奪回了軍權,所以維新勝利了;而光緒不發動群眾,手上又沒實權,所以維新失敗了。
日本因為善于學習而躋身世界強國之列。這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 堅持改革開放,廣泛吸收世界先進文明成果。
、 積極引進科學技術,大膽創新。
、 重視發展教育,大力培養人才。等等。
從日本近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提示:努力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改革開放,學習和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平發展,反對戰爭。
歷史上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1)杰出人物對社會發展能起一定推動作用;
(2)改革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堅持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建設;
(3)要擴大對外開放,善于學習別人長處,積極吸收人類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4)對外來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小結表
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一、“電氣時代”的到來(19世紀70年代)
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普遍確立。
標志:電機、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
、傩履茉吹陌l展和利用(電力、石油);
、谛聶C器、新交通工具的創制(內燃機、汽車、飛機);
、坌滦畔鬟f工具的發展(有線電話、無線電報)。
新能源:電力和石油。
在電力技術的發展方面,美國和德國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提供了制造發電機的基本原理。
1866年,德意志人西門子研制出發電機。
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了社會進步;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和品質。二、“發明大王”愛迪生
1879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絲燈泡,為世界帶來了光明。1906年,使用鎢絲的電燈泡問世。愛迪生發明了許多電器產品,正式注冊的發明就有一千三百種之多,被譽為“發明大王”。
1876年3月10日,美國發明家貝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話。三、汽車和飛機的問世
汽車:
、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等人設計出內燃機。以內燃機為動力,本茨在1885年試制汽車成功。(卡爾·本茨被稱為“汽車之父”)(“奔馳”車)
、谟绊懀
A.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使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B.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負面影響。
飛機:
①發明者:美國萊特兄弟;
、跇酥炯皶r間:1903年12月,美國的萊特兄弟經過不斷努力制成飛機,并試飛成功;
、塾绊懀喊讶祟惖睦硐胱兂闪爽F實,飛機成為人們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四、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匐娏Φ膹V泛使用,改善了生產和生活條件;
②汽車、飛機的問世,縮短了人們旅行的時間,使出行更加方便;
、垭娫、無線電報的發明,加強了世界的聯系。五、對中國的影響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中國救亡運動高漲。六、對世界的影響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請你談談兩次工業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以比較的方式表述。
、俳煌ǎ汗I革命前,人們坐的是馬車,后來坐的是汽船、火車,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坐的是汽車、飛機,給人們的旅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谡彰鳎汗I革命前,人們使用自然火或蠟燭等照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電力的廣泛應用,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電燈,為人類驅走了黑暗。
、弁ㄓ崳汗I革命前,人們通過郵寄或寫信的方式來傳遞信息,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人們使用有線電話、有線電報或無線電報來傳遞信息。
請你談談兩次工業革命時,中國處于哪個時期?為什么喪失發展機遇?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中國正處于清朝前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步時,中國正處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稍后處于洋務運動時期。
為什么會喪失發展機遇?
(1)工業革命時,中國正處于康乾盛世,文字獄盛行,閉關鎖國,無從受益;
(2)第二次時,雖有洋務運動,但清政府已逐步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更加反動和腐朽,半殖民地化的現實,使中國無力受益。
兩次工業革命比較表
對比分析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第一次:(1)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2) 18 世紀 60 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并且主要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其他國家的進程相對緩慢。
(3)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
第二次:(1) 科學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2) 同時發生在幾個資本主義國家,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如日本、俄國)
(4)側重于重工業部門。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